豆瓣這支廣告追求什么目標?宇見認為,無論廣告使用了多少致敬式的鏡頭語言,充滿隱喻、暗喻,交叉錯亂的結構與臺詞,但其核心策略仍舊是:
Art of inception ——用一種文藝的技法,向用戶心智植入品牌價值信息。
至于說為什么要選擇這樣晦澀的文藝技法,首先,從廣告?zhèn)鞑ソ嵌瓤,“怎么說”與“我是誰”是高度相關的,由于“表達方式本身就是對品牌價值的注腳”,因此,豆瓣需要借助這種風格,來強調(diào)它與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
比如,盡管同樣涵蓋了“文藝”和“興趣”,豆瓣廣告?zhèn)鬟f的卻是偏主觀、個體經(jīng)驗式的信息,男主角甚至會給人留下了一種“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怪誕感,但是從品牌識辨度的角度看,這就與較為寬泛的興趣社交,如“總有新奇在身邊”或者“上貼吧 找組織”形成了較大的反差。
“尋找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介入視角,在這支廣告中被刻意遮蔽,可以說“我們的精神角落”在一定程度上“干掉”了“社交”,轉而全力支撐“自我精神世界”這一概念;這一點比較重要;從廣告?zhèn)鬟f出的信息來看,現(xiàn)在,讓人們自由穿梭于自我精神世界才是這件事情的核心!于是豆瓣的品牌價值被鎖定在——“一個能滿足個人情感精神需求的烏托邦”上。
豆瓣所做的一切,都將圍繞著這種對個體精神需要的滿足而展開。這可以被解讀為豆瓣基于現(xiàn)有業(yè)務與競爭現(xiàn)狀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定位(Self-Discovery);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功能性需求”和“情感精神需求”;比如,圍繞書、影、音的“發(fā)現(xiàn)”“交流”“討論”是情感精神層面的交互,“如何快速買到一本書”或者“怎么看一部電影少花錢,多得實惠”則顯然不是;
又如,從”豆瓣東西“和”豆瓣市集“的商品選擇看,是否承載了特定的情感與精神價值會比其它電商平臺更為重要;在這里,用戶將商品的功能訴求至于底層,他們更多地在購買商品的歷史、情懷、故事或觀念;依照《消費者行為學》當中的“角色扮演”理論,他們更多地在考慮這一商品能否幫我們“演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個“角色”,如“我用我的杯子向安迪·沃霍爾表達致敬”,潛臺詞可能是“我是一個有藝術素養(yǎng)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或者“我使用的品牌鉛筆暗示我是一位在設計上造詣很深的專家”等等;總之,他們在這里所進行的是——情感精神消費。
以用戶的“自我精神世界”為商業(yè)邏輯的發(fā)端,為第一性的定位是豆瓣賴以存在的根基,以及在這個雜亂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保持本色,贏得青睞的關鍵。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