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數字廣告行業(yè)亂象叢生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部分的廣告預算都進了谷歌與 Facebook 等巨頭的口袋,對于廣告效果的追求又使得一眾大小 adtech 公司千方百計加強對用戶的追蹤(但諷刺的是,相比各種互聯網服務帶來的便利與快感,隱私對多數人而言似乎是次要的),媒體的盈利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而廣告主卻并未如愿獲得良好的投放效果。Basic Attention Token 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更是在短短 30 秒內就募資千萬美元,讓大家對它備受期待。這家當紅炸子雞公司打算如何利用區(qū)塊鏈技術來解決廣告行業(yè)中的頑疾?一切是否真的如看上去那么美好?曾任 Snap 廣告業(yè)務高管的 Sriram Krishnan 在自己博客上對此進行了一些反思。
幾周前,基本注意力代幣(Basic Attention Token,以下簡稱為 BAT)在 30 秒內募集了 3500 萬美元,引起了很大轟動。你既可以認為這是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再現,也可以認為這是繼郁金香狂熱、互聯網泡沫以及次貸危機后又一個巨型泡沫。在我看來,這是一次利用區(qū)塊鏈技術來解決媒體、廣告領域一些緊迫問題的有趣嘗試。奇怪的是,BAT 沒有得到廣告界或數字營銷媒體的任何關注。大多數文章是關于數學或加密經濟學的--都不是戛納廣告期間餐桌上的話題。
免責聲明: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大型廣告平臺工作,包括 BAT 團隊專門提到的一些平臺,并擁有這些公司的大量股票。這可能使我對此存在一些偏見/利益沖突(或者是責任?)。投資者們,請把這當作一個警示。
基本注意力代幣理論
BAT 的結論很簡單,今天的數字廣告行業(yè)已經崩壞。我強烈推薦閱讀他們的白皮書(BAT 指南以及與 BAT 相關的一些 reddit 文章也很有趣)。本質上來說,他們想要解決的有三點。
廣告技術中間商、侵入式廣告形式和競爭指標的組合,意味著用戶的瀏覽器充斥著令人厭煩的廣告,手機被多種技術追蹤著,但沒人確切地知道這些數據的擁有者以及使用情況。
廣告主幾乎無法控制廣告投放位置,或者用戶是否實際看到廣告。寶潔全球首席品牌官馬克·普里查德(Marc Pritchard)在今年年初的演講攪動了在線廣告行業(yè)。他呼吁對「一次觀看」進行統(tǒng)一定義,并引入獨立第三方驗證。
媒體所處的現狀是,大部分的在線廣告預算都流向某些大型網絡平臺,廣告商所花費的每一塊錢都有多個第三方從中分杯羹,自身還面臨著以廣告形式為內容變現的壓力。毫不奇怪,越來越多的媒體轉而以訂閱作為主要的盈利手段。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