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情懷
MediaRadar認為,網絡的崛起不會摧毀紙媒,只是對平面媒體的呈現(xiàn)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像奢侈品對紙媒有一種情懷一樣,紙媒自己也要有一種奢侈品情懷。在資深媒體人楊宏生看來,紙媒是大眾化的,奢侈品是小眾化的。二者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現(xiàn)在正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大眾的紙媒正在變成小眾的奢侈品。盡管網絡技術已十分發(fā)達,傳統(tǒng)紙媒深受沖擊,但是,紙媒的那張“紙”不僅不會消失,而且還會變得更精美。
楊宏生認為,這種精美不僅體現(xiàn)在紙張的選擇和版面的安排上,更體現(xiàn)在具體內容和服務意識上,即變成少數(shù)人買單的奢侈品。所以,紙媒的奢侈品化,首先要求紙媒從業(yè)人員在堅守理想的同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時刻讓自己充滿正能量。而這種正能量的釋放,首先要求紙媒人回歸本位。
在這種前提下,紙媒人需要重塑形象。惟有如此,紙媒才可“貴”。在奢侈品化的道路上,紙媒人需要仔細研究受眾,是誰在買報紙?誰愿意買報紙?他們喜歡什么內容?他們需要什么服務?楊宏生認為,當下很少有紙媒仔細研究自己的讀者對象,他們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產出來的報紙究竟是誰在閱讀,根本沒有真正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對待報紙的生產。
事實上,如果真正把報紙看作是產品的話,那么,其早已具有“奢侈品”的部分特點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在其《報紙為啥普遍陷入困境》一文中闡述,生產一份報紙是很昂貴的。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報紙平均下來,管理成本占14%,紙張16%,印刷20%,發(fā)行9%,廣告開銷14%,最后留給內容生產的只有27%。由此可以看到,近一半的報紙運營費用被用在了物理生產過程中,而不是編采活動上。由此,當讀者越來越多地在網上獲取新聞,印刷出來的報紙注定會變得較為昂貴,成為一種利基產品,甚至是一種奢侈品。我國報紙的情況類似。不少報紙的發(fā)行是虧錢的,賣報紙的錢不足以支付印刷費。也就是說,報紙生產出來之后,在市場上進行銷售,鮮有賺錢的。
“如果能力確實有限,至少也要有一顆向往‘迪拜’的心。”楊宏生說。
當然除了紙媒情懷,新媒體轉型也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以《外灘畫報》為例,其一直在做新媒體轉型的嘗試。截至目前,旗下已擁有外灘教育、外灘時尚、優(yōu)游、大城小店等多個垂直分類公眾號。其中,外灘教育創(chuàng)立于2013年11月,目前訂閱人數(shù)至少超過4萬人,主要為家長提供權威國際教育資訊。據(jù)《外灘畫報》前執(zhí)行總編田健東透露,該號的廣告收入僅去年上半年就達到幾十萬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