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新成立的上海報業(yè)準備推出一款名為“上海觀察”的資訊類產品。這算是上海報業(yè)成立之后的第一個新媒體產品,我四處打探了一番。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這個產品走的路徑是收費模式:月費10元或年費100元。其特點在于非新聞類非紙質類,只聚焦于觀點、評論和分析,運行于PC、手機與平板上。 在上海報業(yè)集團成立之前,我就聽說當時的解放集團有意做一款所謂“新媒體產品”,故而,確切地說,這是延續(xù)解放當時的運行步驟,倒不是上海報業(yè)成立之后的新媒體動作。時下,新聞類產品極多,這一款聚焦于主觀看法的原創(chuàng)性質的資訊產品,倒是值得一觀。但問題在于:收費模式行得通嗎?第二個問題是:包括微信在內的各種公眾賬號大行其道,大量的單體資訊類APP日活率慘不忍睹,這個APP能有多少活躍度呢?
關鍵看,用戶為什么要繳費;蛘哒f,收費的名義是什么。 在數字疆域中,讓用戶為內容買單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只有三種情況下是可能成立的: 1)所謂網絡文學的長篇連載小說; 2)非常特殊的小眾的需求,比如說調研報告; 3)明碼標價的紙質書打折賣電子版。 上海觀察這款產品顯然不屬于一和三,是不是屬于二還要看具體的內容。而且,收費內容面臨著盜版的威脅,雖然從道理上說可以去打擊,但打擊行為耗時耗力,還沒等打擊成功,就已經被活活拖死。 故而,在我看來,走用戶付錢來閱讀內容,這條路基本上是條死路。即便借助于一些行政力量——我聽聞的消息是,經由征訂路徑,該產品尚未面世,已經搞到了13萬收費訂戶——依然是個小眾產品,后續(xù)想要做大并不容易。征訂是付錢的人不看,看的人不付錢,最終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度會很成問題。 有沒有第四種可能? 國內EMBA收費不菲,但依然有人趨之若鶩,其實很多交錢的“學生”心知肚明的一點是:EMBA說白了就是混一個圈子。進入這個圈子的金錢門檻極高(大概是明碼標價最貴的一種了,呵呵),但“學生們”并不在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賣圈子的案例。至于到底學到了什么,那是摟草打兔子,順帶手的事。 對于一個用戶來說,10塊錢一個月當然不是什么大錢,但如果說是ta讓付錢換取內容,哪怕就是1塊,ta都會覺得很貴。但如果是10塊錢作為一個門檻,混入一個圈子,這10塊錢顯然相當便宜。其實互聯網圈子里有很多在茶館、咖啡館的聚會,都是要參與者自行買單解決飲料問題的。我的一個朋友在張江一個咖啡館里搞系列講座活動,到場的人免費聽內容付錢買飲料/簡餐,兩周一期,已經搞了145期,可見圈子生命力之旺盛。 我還有一個朋友,最近在搗鼓他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一個眾籌平臺。我在他的平臺上嘗試性地眾籌預售一本計劃明年出版的書。不過,我這位朋友跟我說,我這類眾籌其實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真正寄希望的事情大致是這樣的:上海觀察究竟是做出一個純資訊類產品呢?還是做出一個以資訊為皮圈子為實的社交媒體類產品呢?這就完全看后續(xù)的具體運營。老實講一句,用10元/月的代價僅僅去看一些資訊內容,看似運營不費時費事,但要從長久角度而言,非常艱難。只有費時費力的延展到線下俱樂部、圈子、活動之類,或許才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佚名 源自:中國廣告網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