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仁:淺談中國廣告行業(yè)弊端
來源() 作者() 閱讀() 時間(2012/7/17 14:08:44)
最近筆者在了解美國及國外廣告行業(yè)同時與國內廣告業(yè)對比時,認為我國廣告行業(yè)正在走入一條死胡同。急功近利已成為了廣告行業(yè)走偏的幕后幫兇。
首先,廣告是一個長遠的投資,其目的是對品牌的塑造,進而對商品增加附加值。無可否認,在山寨偽劣產品橫行的中國,對品牌的長期投資并沒有以低價仿造回報得快。這是近年來廣告業(yè)不景氣的原因之一�;乜粗袊鴶�(shù)十年,除了個別牌子如聯(lián)想等能走出國門,以質量或者口碑立足世界的品牌并不多。要廣告行業(yè)振興,首先要從知識產權下手,打擊盜版山寨來源,保護和支持品牌自主創(chuàng)新。不過這只是外部的環(huán)境,那么在廣告行業(yè)內部又出了什么毛病呢?
在中小型公司里,它們很少設有廣告部。很多案例表明,老板會直接參與到廣告策劃當中。這樣并不是一件好事。首先老板不一定是專業(yè)人士,而很多老板會用短期回報作為廣告成功與否的標準。例如,今年投入一百萬廣告,如果明年增長的回報少于一百萬,那么這個廣告方案可能就會被擱置。相反在某些廣告行業(yè)成熟的國家,他們衡量廣告的效果是有多途徑的,例如采訪,調查問卷等。我們知道,現(xiàn)在是新媒體時代。很多意見或者觀點都會反映在互聯(lián)網這個平臺上。在這些國家,他們有專門的機構或者軟件去檢測網絡上對這個品牌的正面以及負面的比例。通過這個比例,我們就可以得出經過這一系列的廣告,他們在社會中的形象是如何改變的。除此之外,他們還提供網絡上對這個品牌提得最多的字眼。比如百事是音樂。那么通過這些檢測,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品牌的形象樹立是否成功。在檢測效果方面,西方比較著名的機構有AC尼爾森等。
反觀國內,現(xiàn)在中小型公司所投入的“廣告費用”更多的是在表層方面。這些包括我們俗稱的VI系統(tǒng),包括logo,視覺等設計。廣告公司之間以價格做競爭,而不是靠廣告策略的高明與否作為核心競爭力,這無疑是一條不歸路。除了一些知名大型公司,很少有中小型公司去真正投入長遠的廣告策略。
其實,廣告與市場密不可分,在商品設計或廣告前必須明了市場的空缺,就算空缺不多,我們也可以去制造空缺,發(fā)掘空缺。同時,按心理特征將消費者分類,才能更好地選擇廣告投放的渠道,媒體的選擇。而廣告是一場長久的心理戰(zhàn),在品牌建立開始要著重提高認知度,在品牌認知度確立后,廣告也是必要手段去維持對品牌的忠誠度�;乜窗偈潞涂煽诳蓸穾资甑臓幎�,他們在建立品牌之后,并不是減少廣告,相反,他們加大投入,它們的產品已經成熟,而能否在市場屹立不倒關鍵是誰能在品牌上附加更特別更創(chuàng)新的價值。它們緊抓社會潮流并且創(chuàng)造潮流,創(chuàng)造文化,在穩(wěn)守自己市場份額的同時爭取新的客戶甚至同化其他品牌的客戶。這些經驗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